就是因为边州百姓自己反了,朝廷将西夏的廉价盐断了,又不提供廉价盐,百姓就要问,打西夏为得是什么?
就是范祥、薛向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解州一旦出问题,是既影响边境,又影响到内陆。
赵顼又看向张斐,言道:“故此朕之前也是希望能够去西北建设好公检法。”
免役税的成功,令他对公检法是另眼相待,他也希望公检法能够帮他治理好西北,为战争提供准备。
张斐道:“但是西北有边军在,而且许多边军都是世代相传,他们有他们的军法,公检法该如何与他们相处?”
赵顼哪里知道怎么相处,可他也看出张斐有些动摇,于是道:“你有何想法,朕会尽力支持你。”
他说得是尽力,而非是全力。
可见他也是有所忌惮的。
张斐突然问道:“官家认为那些将军最怕什么?”
赵顼沉默少许,笑道:“应该最怕御史弹劾。”
张斐又问道:“为何?”
赵顼只是笑而不语地看着他。
为什么武将怕御史弹劾,就是因为宋朝皇帝非常忌惮他们那些武将,一般有些风吹草动,皇帝会有所行动的。
但这话可是不能说出来呀!
张斐赶忙解释道:“我之所以这么问,是因为我认为在这种制度下,有不少武将被文官诬陷,最终害得我大宋损失良将。”
赵顼犹豫了好一会儿,是含蓄委婉地眼道:“我朝一直都是以文驭武,而绝大多数文官弹劾武将,多半是因为武将不服从命令,所以。”
他没有说完,但他能够跟张斐说这一句话,就已经是非常信任张斐。
文官凭什么压住武将,就是凭这个,文官构造罪名,诬陷武将,其实核心本质就是文武之争,武将要不听从命令,文官马上就会罗织罪名弹劾他们。
而皇帝判断是不是诬陷,往往也不是只考虑证据,而是从统治出发,制度就是以文驭武,你要不听他的,就也有可能不听我的,那我还敢用你吗?这是不能有丝毫松懈的。
所谓的“诬陷”,在皇帝看来,或许就不是诬陷。
毕竟皇帝的视角跟所有人都不一样,他是站得最高的。
当然,宋朝皇帝其实杀大将也比较少,多半也就是给个闲职,让你回家待着去。
张斐道:“但是这常常会使得唾手可得的胜利从手中流走,也令会武将畏手畏脚。”
赵顼直接问道:“你有两全其美之法吗?”
张斐道:“我在想,可否利用这一点,来引入公检法?”
赵顼皱眉问道:“此话怎讲?”
张斐道:“公检法若是想要在西北立足,首先一点,就是要压制住那些军队。但蛮干又是干不过他们,只能恩威并施,才能够让他们接受公检法。
他们不是害怕文官的弹劾,那朝廷何不设立军事皇庭。”
赵顼惊讶道:“军事皇庭?”
“不错!”
张斐点点头,“顾名思义,这军事皇庭就是专门审理与军队有关的一切案子。武将最怕的就是文官弹劾,若是能够让武将得到公正的审理,我相信他们是会愿意接受。”
赵顼皱眉道:“但是军中本有军法,二者不会冲突吗?”
张斐摇摇头道:“据我所知,目前的军法是有法律和纪律组成的,一旦成立军事皇庭,那么法律这部分就归皇庭所管,比如说逃兵,又比如泄露机密,这种犯罪行为,无论将军士兵,都得交由皇庭审判,而官家亦可通过皇庭去制衡军队。
这么一来的话,不但可以令公检法在西北立足,同时还能够提供我军战斗力。”
法才是基础
这西北与江南最大的区别就是西北有大量的军阀,其它方面都差不多,这也是张斐不愿去西北的主要原因。
军阀和外敌会使得许多简单的问题,都变得非常复杂,许多大宰相,如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、文彦博,王安石、司马光,他们都曾担任过封疆大吏。
不去边境立功,在朝中也难以服众。
西北就是北宋最为棘手的问题。
如今既然打算去,张斐首先考虑的也就是这个问题,该如何与这些军阀相处。
要么就与他们划清楚河汉界,谁也别管谁,但这似乎根本不可能,张斐也打听过,在西北地区,军队既从事农耕,又从事买卖,还深度参与盐政。
一句话,是不可能避的开。
那么只能接触,可除皇帝外,谁还能凌驾于律法之上。
这也是法律最为头疼的问题。
可见张斐要去的话,就只有一个选择,就是将军队也纳入公检法体系中。
虽说北宋是以文驭武,但是武将的灰色收入,可是比文官还要多,试问谁又愿意受到律法监管,他们肯定也会反抗的,如果在边州引发兵变,这是极其危险的。
思来想去,只能利用文官与武将的